燃文小说网 > 相思河岸,桑柳依依 > 第4章 悠悠夜灌,芳心共禾香

第4章 悠悠夜灌,芳心共禾香

燃文小说网 www.ranwenbook.com,最快更新相思河岸,桑柳依依 !

    冀东,燕儿峪村外,相思河边,正是草长莺飞。

    父亲又编了一只桑条筐,说:“如琇,挖野菜去拿这个。”

    河滩上丛生的桑条,柔软细长,韧性好,编筐编篓都好用。父亲编的筐子虽然不好看,但结实耐用,自家的好些筐筐篓篓,都是他自己编的。那个年代,几乎人人都是能力很强的手工业者。妇女们大多会缝制衣服,做鞋更是人人必备的拿手活,每个村庄里,都有数不清的木匠、铁匠、泥瓦匠、篾匠、编织匠,线是自家纺的,布是自家织的,中国农家几千年来的特点,便是“自给自足”。

    如琇背起筐,找到月华,两个姑娘去村外挖野菜。

    农家养猪养羊,野草野菜,便是家畜的主粮,不但如此,人的温饱,尚且没有解决,每家的饭桌上,野菜一直是粮食的重要补充。孩子们从启蒙开始,去田里打草挖菜,往往是人生的第一课。

    刚出村,遇到了同村的小五子,年龄比如琇、月华稍大。如琇叫他“五哥”。小五子背着一个硕大的背筐,镰刀挂在于背筐的边沿上。

    “五哥,打草吗?”如琇问。

    “嗯,”小五子长得身高体壮,蛮象个大人了,一身健硕的肌肉,黑亮黑亮的。他嘴里含着一枚长草叶子,吹出“呜油油”的声响,“如琇,月华,听我吹的这首《我爱北京天安门》,好听吗?”

    两个姑娘怎么听,也听不出他的草叶发出的声音象歌的曲调,更别提什么《我爱北京天安门》了。

    “小五,你吹的是歌?真是逗死我了。”月华笑得前仰后合。

    如琇不想打击小五的积极性,“五哥,你吹的歌还不太象,不过挺好听的。”

    小五仰起脸,嘴里呜呜油油地吹着草叶,拿起镰刀走进田里。夏天的原野,满眼皆绿,四面望去全是深绿浅绿铺陈的海洋,高杆的玉米高粱连绵成片,形成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青纱帐,绿野蓝天,美不胜收。低杆的谷子稻田豆秧,被田梗水渠分割了,大大小小自然成块,似绿毯,似拼图,农田小路水渠,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,古人名曰:阡陌。

    羊肠小路就从这些绿野当中蜿蜒穿过。路边渠边,地垄梗外,各种野生的绿草野菜,长得蓬蓬勃勃。小五钻进一片高大的粘高粱地里割草,粘高粱是最高的作物,长得一丈来高,稀疏高大,这种高粱产量虽低但产出的粘米价高,是过年过节时做年糕用的。而且秸杆穗头可用来做条帚,经济价值很高。但高粱类作物的缺点之一是容易吸引鸟的光临,它的穗子顶在头上,很容易被鸟啄食。

    地边地垄间,杂草繁茂,长叶嫩草都长有一尺多高,小五不急割草,他从背筐里拿出一只铁丝编的捕鸟夹子,在地头上趴下来,扒开巴掌大的一块泥土,将夹子用土埋上,夹子上栓着一只虫子充当诱饵,鸟若来吃,触动机关,便会给捉住。

    如琇和月华在旁边的豆子地里采菜。野菜好采,它与野草有着本质的区别,一般来说,叶子宽大的,是菜,细长的是草,野菜大多人都能吃,而草只能喂牲畜。农家子弟在老远的地方就能认出这是老鸹筋,那是嘟噜草,随手采了放筐里。

    有些野菜可以生吃,河渠里有水,把野菜洗干净,采的饿了,可以随时吃,有种酸溜溜,叶片上长着斑点,很酸,孩子们在吃的时候常常说:酸溜溜醮白糖,越吃越香。其实白糖是没有的,只存在于他们幼小的想象中。没白糖也吃的津津有味,罗嗦钻吃根,把泥土洗净,咬起来是脆的,结满圆圆果实的野葡萄很受欢迎,成熟的圆果紫色,晶莹发亮,一把把采下来,填进嘴里,比苹果和梨要甜得多,青的没成熟,男孩子们便采下来打仗,用手一挤,会喷出一股浆水细籽,挖野菜的孩子们嘻嘻哈哈乱跑乱喷,弄的一脸一身,再到水里去洗,吃完了,把叶子采下来,是顶好的猪菜。

    野菜也开花,都很小很细,白的黄的粉红的,在田里星星点点,有蝴蝶落在上面,女孩子们就爱去捉,蹑手蹑脚踅过去,却往往吓跑了,捉着了,就引起一阵欢呼,回家用细线缝在窗纸上。

    并不是所有的野菜都能吃,有些有毒,有些吃了会拉肚子,孩子们都认得。草丛田梗间,时时会遇到蚂蚱或是蝈蝈,倏地蹦出来,又跳到远处。遇到调皮的男孩子,便会去追赶,追的一头大汗,也要逮住,用细草茎拴了,一串串提在手里,回家向同伴炫耀。偶尔会遇到蛇,花皮或青皮的,顺着草丛无声地滑过来,一阵紧张,挖野菜孩子们一定是如临大敌,各拣木棍石块围攻,只要小心,一般不会挨咬,蛇并不象人想象的那样穷凶极恶,一会,顺草丛又溜走了。

    田野里一片清清的禾香,阳光下让人神清气爽,对于惯常劳动的农家子弟,这种采野菜的轻松活,简直是等于玩乐休息。

    “如琇,”月华抹一把额头上沁出的汗,“你听说了吗?大李子要娶媳妇了,这个傻大个子,乐得嘴都歪了。”

    “听说了。”如琇有些郁闷,这是一个让她觉得心里别扭的话题,“不是说换亲吗?用他妹妹小玲,去给他换。”

    换亲,是旧时乡村一个陋习,条件不好的男性,为了娶妻生子,用自己的姐妹去和别家的男人结婚,换得那家的女人嫁给自己。大李子是村里一个傻乎乎的大个子,干活倒是有力气,只是脑子不大灵光,整天就知道傻干,也没上过学。他妹妹小玲比如琇她们大几岁,长得好,人又机灵,如琇很喜欢她,一口一个“玲姐”,如今,为了给哥哥换一个媳妇,她要去嫁给另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了。

    “玲姐哭了好几天了,”如琇闷闷地说:“听说,她要嫁的那个男人,既丑又凶,整天就知道打人骂人,玲姐以后可怎么办啊。”

    “那能有什么办法?”月华叹了口气,“这事又不是玲姐自己能说了算的。她不听话,也不行啊。”

    如琇沉默了。对于她这一辈人来说,听话,便是最大的美德。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传统,其中有很大一部分,便是“听话”,服从老规矩,不管是否合宜,不管是否正确,按老令办理,似乎是最顺理成章的事。听老人的话,听老传统的话,听老规矩的话。

    个性与自我,追求与突破,还远远没有在农村广袤的土上兴盛起来。

    一只蚂蚱,从草丛里蹦出来,直落到了如琇的手上,吓了一跳,才让正在凝神的她回过神来。

    “如琇,”月华小说声:“那个叫《刘巧儿》的电影,不是早就说婚姻自由,自己找婆家了吗?再说,现在新社会都这么多年了,都八十年代了,自己说了算就不行吗?”

    这话,如琇又回答不上来了,按理说,婚姻早就自由了,自己搞对象,在农村也已经司空见惯,但老人给包办的现象,却远远没有消失,不听老人的话,反抗,似乎还是被禁止的。在老一辈人的眼里,儿女便是自家的财产,养这么大,自然要自己说了算才行。而且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:我是为了你好。

    “反正如果以后我妈给找的婆家不好,我是不去。”月华象赌气似地说。这个小姑娘性子表面柔弱腼腆,但其实骨子里很坚韧。

    如琇没有说话,这两个对未来人生尚且朦朦胧胧的小姑娘,对这类人生大事,只能有这些初步的臆想。很多事情她们没有参照物,传统的厚重,给了人们“纯朴实在”的同时,也带来了思维上的缓慢和停滞。

    一股焦糊的肉香味,从旁边的地头上传过来,月华吃惊地叫道:“什么味……喂喂,小五,你烧什么呢?你烧鸟吃呢吗?”

    如琇不由皱了皱眉,小五子打鸟,本无所谓,乡下男孩,没几个不喜欢打鸟的,但捉住便烤了吃,让她觉得太过残忍,小鸟可爱,捉住养着就挺好,这么烤熟了吃肉,总在心里觉得不太舒服。

    “如琇,月华,给你们尝口肉吃。”小五提着一只烤得黑乎乎的鸟,扒开高粱棵跑了过来,糊肉的焦气和香味一起涌过来。

    “不吃不吃,你快拿开。”如琇喊道。

    月华也说:“小五,你真馋,刚逮着就吃,馋痨鬼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大的窜鸡,”小五一脸得意,手里拎着一只肥大的鸟,已经被他烧得炭黑,一边用手撕扯着羽毛,一边往嘴里填,脸上腮边,都被弄得黑乎乎的。嘴里边嚼边含混不清地说:“运气好得不得了,刚埋上,就有窜鸡上钩,嘿嘿,真香。”

    “馋痨鬼。”

    “嘿嘿,我不馋,等回了家,我就捞不着吃了。”小五说的倒是实话,他家孩子多,生活困难,平时饭也吃不饱,肉食,只能在过年过节的时候,可以品尝,而且大多只是象征性的。

    这让如琇觉得更加恶心,馋,作为贫困生活的衍生品,是可以理解的,但生怕好吃的落到别人手里,尤其是自家人手里,这种品性实在让她无法接受。

    她想说:“你太自私了,五哥。”但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。她不愿意去批评别人。

    “宁吃飞禽四两,不吃走兽半斤。”小五得意地说着,一会便将一只鸟给吃完了,用黑手抹了抹黑乎乎的嘴巴,弄得满脸就象戏台上的包公,重新又去布置捕鸟夹子。他从一棵生了黑绣病的玉米杆子上抓了一只大虫子,拴在铁夹子的小钩上,换了个位置,扒开了个小坑,将铁夹子埋好,用浮土仔细地作了伪装,只将虫子露在外面。

    太阳慢慢升到了半空,火辣辣地阳光照下来,地里异常闷热。小五脱了上衣,光着膀子,露出一身的健子肉,挥着镰刀割草,草筐已经冒尖了,这个半大小子干起活来,比成年人一点也不差。月华不禁夸奖道:“小五真能干,就是……馋痨,嘻嘻。”

    如琇却摇了摇头。月华用手捅了捅如琇,“他都舍不得把鸟带回去给家里人吃,却来送给你吃……”话没说完,如琇打断了她,小声说:“什么啊,他越是这样,我越是烦他。”

    这是如琇一个既虚荣又烦恼的心结。

    因为她的懂事、美丽、和气,村里村外,人缘极好,到了哪里都有人夸赞,人们有了好吃的,也愿意让她品尝,同学们和同伴们,时不时地会给她送一些小礼物,再淘气蛮横的男孩子,在她面前也往往变成小绵羊,讨她的好,对于这些,如琇既不好拒绝,也不好接受,人们的好意,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,都让她时时无所适从。

    有时,在田里拔草,刚到地头上抹了把汗,会看到眼前的地垄上放着几个野酸枣,晶莹透亮水灵灵。远处,有人在望着她呵呵地笑。

    有时,挖野菜的背筐里,会突然多出几只鹌鹑蛋。

    虽然刚才小五说:“如琇,月华,给你们尝口肉吃。”但月华知道那是送给如琇吃的。如果是自己,小五绝不会舍得来分享他的美味。

    “我听说,小五他们家过年的时候,只熬了一碗肉,一上桌就抢没了。”月华看着远处小五光着背干活的身影,轻声说:“也是真穷,难怪他馋。唉,说他做什么,哪家不是这样,什么时候,能敞开吃肉,就好了。可我妈总说,现在比过去强多了,咱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。”

    老年人一般都这样,开口就是“比以前好多了”。总讲过去吃糠咽菜,吃花生皮,吃树皮,现在能吃上粮食,难道还不知足吗?

    是啊,什么时候能敞开吃肉呢?如琇自然回答不上这个问题,但这种梦想,总会在头脑中若隐若现。月华提起这个话头,倒让自己的肚子越发饿了。

    “这有野葡萄。”如琇看见一丛野葡萄长在水渠边上,枝叶绿油油,豆粒大的种籽一串串黑得发亮,正是中吃的时候,她跨过豆垄跑过去,采下一把,填进嘴里,甜甜的,好吃极了。

    月华也跑过来,两人左一把,右一把,尽情地吃起来,直吃得满嘴都是黑汁。野葡萄虽然比黄豆还小,而且都是汁水,并不扛饿,但对于挖野菜的孩子来说,是很好的美味,完全可以替代水果。

    如琇又在渠里洗了几棵酸溜溜菜,放在嘴里嚼着,这种野菜很酸,有些涩,但叶子宽大,比野葡萄“实用”,充饥的效果很好。